康熙字典
卷别 :正文・未集中 部首:耳部
武英殿刻本: 第2306頁,第12字
同文書局本: 第966頁,第7字
標點整理本: 第931頁,第19字
义《篇海》:古文聽字。《字彙》:古無此字。周伯溫以此代聽字,官府聽事處也。《字彙補》:按,《亢倉子》耳𦕝、目𦔽註,𦔽,古聽字。《字彙》云古無此字,非也。
注解
〔𦔽〕字收录于《康熙字典》正文・未集中,康熙部首是耳部。
〔𦔽〕字左右结构,可拆字为耳、𡈼。
笔画相同的字
更多𦔽的意思
基本释义
𦔽
◎同“听”。
说文解字
《说文解字》(大徐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他定切頁碼第399頁,第6字續丁孫
聽
 聆也。从耳、㥁,𡈼聲。
聆也。从耳、㥁,𡈼聲。
附注段玉裁注:「耳㥁者,耳有所得也。」按:甲骨文、金文從耳從口,口表發聲,耳表聞聲,會意字。
《说文解字系传》(小徐本)
卷别卷二十三反切他寧反頁碼第959頁,第6行,第3字述
 聆也。從悳,從耳,從𡈼聲。
聆也。從悳,從耳,從𡈼聲。
《说文解字注》(段注本)
卷别卷十二上反切他定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365頁,第3字許惟賢第1028頁,第3字
 聆也。
聆也。
段注凡目所及者云視。如視朝,視事是也。凡目不能徧而耳所及者云聽。如聽天下,聽事是也。
从耳𢛳。
段注會意。耳𢛳者,耳有所得也。
𡈼聲。
段注他定切。十一部。
字形解说
甲骨文字形「聽」與「聖」同源,都以從人耳從口會意。其後以從耳口為聽字。金文字形或作從耳口,或加「生」為聲符。戰國文字形變為從耳?、?聲。篆文、隸書、楷書皆承戰國文字而來。在六書中屬於形聲。
聽字的相关索引
| # | 书籍 | 索引 | 
|---|---|---|
| 1 | 汲古閣本 | 第787頁,第5字 | 
| 2 | 陳昌治本 | 第1003頁,第3字 | 
| 3 | 黃侃手批 | 第756頁 | 
| 4 | 說文校箋 | 第522頁,第5字 | 
| 5 | 說文考正 | 第471頁,第8字 | 
| 6 | 說文今釋 | 第1730頁,第5字 | 
| 7 | 說文約注 | 第2925頁,第1字 | 
| 8 | 說文探原 | 第5850頁,第2字 | 
| 9 | 說文集注 | 第2514頁,第3字 | 
| 10 | 說文標整 | 第312頁,第22字 | 
| 11 | 標注說文 | 第500頁,第12字 | 
| 12 | 說文注箋 | 第4155頁,第3字 | 
| 13 | 說文詁林 | 第11680頁【補遺】第17777頁 | 
| 14 | 通訓定聲 | 第3482頁,第1字 | 
| 15 | 說文義證 | 第1037頁【崇文】第4145頁 | 
| 16 | 說文句讀 | 第1703頁 | 
| 17 | 說文新證 | 第841頁,第1字 | 
| 18 | 古字詁林 | 第九冊,第576頁,第1字 | 
| 19 | 古字釋要 | 第1100頁,第2字 | 
 
						